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讯(通讯员 刘浩 记者 王志鹏)5月25日,这个谐音“我爱我”的特殊日子里,安徽省马鞍山市首届“心灵之约”校园心理剧大赛的优秀作品正上传至公共邮箱,将于次日通过屏幕走进全市中小学班会课堂。
这场由马鞍山市教育局联合市卫健委、民政局、残联共同发起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,吸引了全市23所初高中学校的260余名学生参与,12部初中组作品、11部高中组作品以戏剧形式剖析青春期的困惑与成长。
“老师,我能不能演那个总是躲在角落里的角色?我觉得他和我很像……”红星中学的参赛剧目《明天,你好》聚焦高中生群体存在的“精神内耗”问题,排练期间,高一学生小林小声地向指导教师王治鑫提出请求。
“心理剧不是表演,而是学生内心的投射。”王治鑫认为:“心理剧的魅力在于,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,在安全的环境中直面内心冲突,学会自我关怀。”
排练初期,许多学生像剧中的主人公侯芳一样,对表达情感充满抗拒。有学生坦言:“一开始我觉得这些负面情绪很羞耻,但通过反复排练,我反而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焦虑对话。”
此次参赛作品均为师生原创,主题涵盖自我认知、情绪困扰、家庭关系、学业压力、校园霸凌等青少年成长常见议题,涌现出了一批佳作。花山区七中的《荆棘花开》以一朵被刺伤的花隐喻语言暴力下的心灵创伤,演员用肢体语言展现“恶语”如何化作尖刺;当涂县姑溪初中的《裂缝里的光》讲述被忽视的少年通过家庭沟通重获温暖,舞台上“裂缝”道具随剧情推进逐渐透出光芒,象征理解与爱的力量。这些细节设计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心理问题的可视化。
为让心理剧的影响力突破舞台,此次心理剧大赛独创“三个一”机制:一枚队徽,以蓝色心形包裹多彩线条的Logo,象征“守护心灵多元色彩”;一首主题曲,原创歌曲《希望》在决赛现场首唱,“拥抱生命的峰回路转”旋律通过MTV传遍校园;一套影像,专业团队全程跟拍,成片作为班会课素材覆盖全市中小学。
马鞍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透露,未来,心理剧将成为常态化教育工具,计划两年内实现专职心理教师校校覆盖,并推广“心理剧社团”模式,让学生从“看戏人”变为“疗愈者”。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